【歷史名人】
【彼得大帝】 (1672-1725年):俄羅斯帝國的皇帝。1682年被立為沙皇,但實權掌握在他姐姐索菲亞手里。1689年平定索菲亞發動的宮廷政變,親自執政,稱彼得一世。1697年隨“高級使團”出國到西歐考察,回國后進行全面改革,力圖改變俄國落后狀況。同時,為了打通波羅的海出海口,同瑞典進行長達二十一年的“北方戰爭”,于1721年擊敗瑞典。同年為俄羅斯帝國皇帝,是俄國歷史上很有作為的帝王。
【葉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年):俄國女皇,原為德意志一公爵之女,1745年嫁給俄皇彼得三世。1762年參加宮廷政變,登上皇位。她對外兩次同土耳其作戰,三次參加瓜分波蘭,把克里木汗國并入俄國,打通黑海出海口,建立了龐大的俄羅斯帝國。
【普希金】(1799-1837):俄國最偉大的詩人、浪漫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現代標準俄語的創始人。他的作品是俄國民族意識高漲以及貴族革命運動在文學上的反映。
普希金他出身于莫斯科一個家道中落的貴族家庭。他一身充滿憂患。由于歌頌自有和解放,1820年被沙皇流放到南俄。1824年又被幽禁在他父母的領地海洛夫村。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后,1826年9月沙皇“赦免”普希金,將他召回莫斯科。1837年2月,普希金在彼得堡因決斗腹部受重傷去世。
普希金抒情詩內容之廣泛在俄國詩歌史上前無古人,既有政治抒情詩《致恰達耶夫》(1818年)、《自由頌》(1817年年)、《致西伯利亞的囚徒》(1827年)等,也有大量愛情詩和田園詩,如《我記得那美妙的一瞬》(1825)和《我又重新造訪》(1835年)等。普希金一生創作了12部敘事長詩,其中最主要的是《魯斯蘭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虜》(1822年)、《青銅騎士》(1833年)等。普希金劇作不多,最重要的是歷史劇《鮑里斯·戈都諾夫》(1825年)。此外,他還創作了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1831年)、散文體小說《別爾金小說集》(1831年) 及關于普加喬夫白山起義的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1836年)。普希金的作品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他的抒情詩內容豐富、感情深摯、形式靈活、結構精巧、 韻律優美。他的散文及小說情節集中、結構嚴整、描寫生動簡 練。他的作品是“反映俄國社會的一面鏡子”。
【赫爾岑】(1812-1870年):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政論家。生于莫斯科一個貴族家庭,早年在莫斯科大學求學,因組織革命小組被捕流放。1847年流亡西歐。1852年移居倫敦。通過建立“自由俄羅斯印刷所”(1853年)、出版《北極星》(1855年)和《鐘聲》(1857年)等刊物,鼓動人們反動農奴制度和專制制度。寫有著名的回憶錄《往事與回憶》。
【列夫·托爾斯泰 】(1828-1910):俄國作家。出身于貴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學東方語文系和法律系學習,接受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影響,1847年退學。1851年參軍,參加過克里木戰爭。主要作品有《戰爭與和平》(1969年)、《安娜·卡列尼娜》(1877年)、《復活》(1899年)等。晚年放棄貴族特權和財產,過著平民生活。
【彼得·柴科夫斯基】(Peter Tchaikovsky,1840-1893),俄羅斯歷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俄羅斯民族音樂與西歐古典音樂的集大成者。十歲開始學習鋼琴和作曲。1862年入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作曲,畢業后赴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他的音樂基調建立在民歌和民間舞蹈的基礎上,所以樂曲中呈現出濃烈的生活氣息和民間特色,他主張音樂的美,是建立在真實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礎上的,因此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優美,通俗易懂而著稱,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樂是社會的真實寫照。他的作品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典范。作品有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黑桃皇后》等,芭蕾舞劇《天鵝湖》、《胡桃夾子》、《睡美人》,交響曲《第四交響曲》、《第五交響曲》、《悲愴(第六)交響曲》、《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以及交響詩《羅密歐與朱麗葉》,音樂會序曲《1812序曲》等等。
【弗拉基米爾·列寧】(Vladimir Lenin, 1870-1924)于1870年4月22日出生在俄國伏爾加河畔的辛比爾斯克,列寧是他的化名。列寧父親是一位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教育活動家,哥哥亞歷山大因參加謀刺沙皇而被處死。在家庭的影響下,1887年秋列寧進入喀山大學法律系學習,然而,不久他就因為參加學生運動而被學校開除,遭到逮捕和流放。第二年,回到喀山后,他開始研究馬克思的《資本論》和普列漢諾夫的著作。1892年,他又開始籌建馬克思主義小組,并將《共產黨宣言》譯成了俄文,還寫下了第一本著作《農民生活中新的經濟變動》。這時的列寧已由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轉變為一個共產主義者了。1895年,列寧在彼得堡創立了彼得堡工人解放協會。這年年底,他再次被捕入獄,14個月的獄中生活后,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在西伯利亞的3年中,他開始使用“列寧”這個化名,寫出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一書,并與另一位革命者克魯普斯卡婭結了婚。1900年2月,列寧在西伯利亞的流放結束,回到彼得堡后不久轉赴西歐,在德國創辦了第一張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機關報《火星報》。1903年7月30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在布魯塞爾召開代表大會,會上形成了以列寧為核心的布爾什維克,布爾什維克的意思是多數派。布爾什維克及其思想體系的產生,標志著列寧主義的形成。1905年11月,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爆發后,列寧回到祖國直接領導革命,并提出了無產階級政黨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12月,莫斯科武裝起義失敗,列寧又開始了長達十多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活。在此期間,他寫了《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馬克思主義和修正主義》等一系列著作,使馬克思主義得到了全面的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列寧又提出了“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的口號,闡明了社會主義可以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勝利的理論。1917年3月,沙皇政府被推翻。聽到沙皇垮臺的消息以后,列寧立即返回俄國,積極準備發動武裝起義。在列寧的領導下,俄國人民終于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革命勝利后,列寧當選為第一屆蘇維埃政府主席,他領導人民粉碎了帝國主義的三次武裝進攻和國內的叛亂,使蘇俄的經濟建設逐步走上了正軌。列寧在晚年患了腦溢血癥,但他在病中仍口授了《論合作制》等文章和信件。列寧的全部著述達55卷,所以有人說他是一位多產的作家。1923年,列寧病情開始惡化,第二年不幸與世長辭,終年54歲。
【蘇聯歷史人物——加米涅夫】 列夫·鮑里索維奇·加米涅夫 (Lev Kamenev) 是俄國政治家、著名國務活動家和領導人。1883年7月22日出生于中產階級家庭。1901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后,黨分裂為孟什維克和布爾什維克兩派,加米涅夫是布爾什維克派。1908年流亡西歐,在那里同列寧密切合作,1914年列寧派他回國。其后被捕并流放西伯利亞。1917年2月革命后回到彼得格勒做黨的工作,曾被選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中央委員。同年10月和季諾維也夫在非黨雜志《新生活報》上發表不贊成黨中央關于武裝起義的決定的聲明,泄露了黨準備武裝起義的機密,因而受到列寧的嚴厲批評,但他仍被選為黨中央委員。
十月革命后,加米涅夫出任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執行委員會第一任主席。1919年俄國共產黨第八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黨中央委員并進入政治局,其后又擔任了莫斯科蘇維埃主席。
【蘇聯歷史人物——季諾維也夫】格里戈里·季諾維也夫 (Grigori Zinovyev) 是俄國工人運動和布爾什維克黨早期著名的活動家和領導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第一任主席。
季諾維也夫1883年9月生于烏克蘭的一個牧場主家庭。1901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02年在柏林、巴黎、伯爾尼等地從事國際工人運動。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分裂為孟什維克和布爾什維克兩派,季諾維也夫站在布爾什維克一邊,開始了他和列寧的長期合作。1906年他被選為彼得堡黨委委員。次年代表彼得堡黨組織出席了黨的第五次代表大會,在會上他被選為黨中央委員。1905—1907年革命失敗后,季諾維也夫主要從事黨中央機關刊物《社會民主黨人》的編輯工作。1908年被捕,但不久獲釋。后僑居法國、奧地利和瑞士。1917年4月俄國二月革命勝利后,隨同列寧回到俄國,在彼得格勒蘇維埃工作,同時任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黨中央機關報《真理報》副主編。同年10月被選為黨中央政治局委員。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布哈林】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布哈林 (Nikolai Ivanovich Bukharin) ,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經濟學家,共產國際重要領導人。
生于1888年10月9日,1906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08年成為該黨布爾什維克派莫斯科委員會委員。1911年被捕流放到奧涅加(距白海很近的一個地區),他逃亡到西歐,1912年在克拉科夫會見了布爾什維克領袖列寧,協助列寧主編《真理報》。1916年在紐約主編列寧派的報紙《新世界》。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后,他回國并于8月當選為黨中央委員會委員,后任《真理報》主編。
1918年當列寧主張同德國簽訂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約并使俄國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布哈林辭去他在《真理報》的職務,領導了“左派共產主義者”集團,這個集團反對列寧與德國簽約并主張使戰爭轉變為一場總的歐洲革命。 1919年3月,他成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他曾被列寧稱為“受黨愛戴的人”。
【教 育】
|
莫斯科大學 |
俄羅斯是教育大國,在自然科學和基礎研究方面,高等教育水平居世界領先地位,航空航天、軍事工業等工程技術領域亦屬世界一流。在人文和社會科學擁有優秀傳統和鮮明風格。
國立莫斯科羅蒙諾索夫大學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建于1755年。莫斯科大學目前開設27個方向57個專業,研究生培養專業達168個。本部現有29個系,15個科研所,4座博物館、350多個教研室,1個科技園、1所植物園,圖書館藏書達900余萬冊。還有4所分校。本部在校生36082名學生。莫斯科大學師資力量雄厚,教師及科研人員共計9108人,其中2065人獲得博士學位,5228人獲得副博士學位,教授約1000名,副教授和講師約2000名,約300名俄羅斯科學院及分類科學院院士和通訊院士。俄羅斯的18位諾貝爾獎學金獲得者中,有11人在莫斯科大學工作和學習過。
圣彼得堡國立大學,建于1724年,是一所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大學,有19個系,在校生近2萬人,教師2000多人,其中科學院院士和通訊院士23人,7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在圣彼得堡大學學習工作過。
俄羅斯的著名高校還有莫斯科鮑曼國立技術大學、莫斯科動力學院、莫斯科門捷列夫化工大學、莫斯科石油天然氣大學、莫斯科航空學院、莫斯科礦業大學、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莫斯科普希金語言學院、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蘇里科夫美術學院、圣彼得堡國立技術大學、圣彼得堡海洋技術大學、圣彼得堡精密技術信息大學、圣彼得堡礦業大學、圣彼得堡列賓美術學院、喀山大學、薩馬拉航空航天大學等。
【新西伯利亞大學】1958年1月,前蘇聯部長會議通過了組建國立新西伯利亞大學(以下簡稱新大)的決議。新大作為前蘇聯科學院西伯利亞總分院(以下簡稱總分院)的組成部分,擬建造1,200人住的學生宿舍和96套教師住房。1959年5月前蘇聯高等和中等專業教育部頒布了該年9月1日新大開學的命令,韋夸就任校長。
新大的辦學宗旨很明確,就是培養數學、信息學和計算機技術、力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經濟控制論、歷史、哲學、社會學領域的專門研究人員。畢業生面向科學院各研究所、計算機中心、國民經濟各研究部門的研究室以及高等院校。